初二学生身心发育特点
初二现象:承上启下的过渡期
人生的第二次(第一次是婴儿期)生长发育高峰,身形、容貌、身高、体重急剧变化,第二性征日益明显。
✔ 身高:第一个高峰期是1岁左右,增加50%左右;青春期每年长高6-8cm,最高可达10cm左右。男女身高长速度有差异,女孩早于男孩,初二是女孩的高峰期,男孩是初三。
✔ 体重:内脏,肌肉,骨骼等方面在增长,平均每年增长5kg,13岁是增长高峰,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。
男孩:喉结突出,嗓音低沉,体格高大,肌肉发达,出现胡须,遗精现象,身上汗毛,腋毛,阴毛等多而密。
女孩:嗓音细润,乳房隆起,盆骨宽大,臀部变大,体态丰满,月经初潮,出现腋毛,阴毛等。
女孩发育过早:由于比同龄人较早出现性征,显得“不一样”,因此更容易被同龄人歧视和排斥,易出现不安、焦虑、恐惧、烦躁等心理问题。
男孩发育过晚:由于比同龄人较晚发育,稚气明显,尤其是肌肉不发达和身材矮小,易受嘲笑,出现自卑,窘迫,羞愧等心理问题。
PS:女生身体的发育会引起运动的不方便,而导致不爱运动。
心血管系统:心率,脉搏开始减慢;心脏重量增长至12-14倍。
肺:肺的重量是出生时的10倍,肺活量比小学时期增加一倍多。
大脑:脑重和容量增长不明显,因为在10岁之前已经完成95%发育,但是脑电波发育加速,大脑皮质沟回组合完善,神经纤维完成髓鞘化,兴奋与抑制也逐渐趋于平衡。
经验型水平(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)VS逻辑型水平(使用抽象符号进行推导)
举例:轮子实验:主试给学生(初一,初二)展示图片,每次呈现两张图片,要求学生选择其一,如果学生选择有轮子的图片就算正确,否则错误,直到学生发现线索是“轮子”。结果发现,初一组需要观看更多图片,并且较少人能完成任务;初二组大部分学生只需要10张图片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。
举例:从初一到高一,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速度比小学生快得多,比如计划性,监视性,有效性。尤其是数学学科,其敏感性和迁移性逐渐增强。
举例:发展速度是不均匀的,从初一到初二逐渐发展,流畅性,变通性,独创性不断向前发展。
✔ 想象力: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,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,形成新形象的过程。
举例:中学生想象的有意性在迅速增长,比如写作文可以围绕主题进行连贯的构思;中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,创造想象在想象能力里越来越占优势,比如青少年科技展的作品;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,比如他们更容易想象到存在的事物。
-
受前额叶发育不成熟的影响,冲动控制能力弱、做事显得鲁莽。
-
前额叶发展趋势:前额叶皮层是个体发育中最晚成熟的结构,2-3岁开始发育,一直持续到6岁,逐渐发展趋缓。在青春期早期,大脑灰质到达顶峰且会经历一次明显的下降,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最晚至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,这个区域与冲动控制,做决策和判断有关。
-
掩饰性:异性相处,对待老师,为了避免惩罚,掩饰,对待父母,不再向父母吐露心声;
-
语言:①受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,不能够完全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、情感;②情感丰富,复合情感:嫉妒、愤怒、焦虑,竞争,都可能导致心理发育受阻。
-
记忆大部分是无意识机械记忆,朝向有意识理解记忆过渡,发展更多记忆的策略。
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,独立意向高涨,主观能动性增强,强烈关注自我。通过展示自己,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,标新立异,独特性,渴望被接纳、认可、欣赏、肯定,从而增强自信心。
✔ 情绪
半幼稚半成熟的矛盾性特点,情绪丰富但不够稳定。细腻又强烈,情绪丰富又固执,隐匿又狂躁。成人感和幼稚感相互矛盾,依赖与独立、开放与封闭、勇敢与胆切,骄傲与自卑,眷恋童年和否定童年、反抗与依赖。竞争与友谊。
负面情绪占据逐渐主导地位,比如焦虑,抑郁,易怒,迷茫等。
✔ 人际关系
初中生的情感重心逐渐转向关系亲密的朋友,亲子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主要指在情感,行为,观点上的脱离。与教师的关系也有了改变,开始品评教师并因此影响该科学业表现。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特点,由于第二性征发育,异性交往意向增加。
-
亲子关系
随着来访者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,极力摆脱父母的束缚是亲子冲突的最大矛盾点。
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、学习能力和学习压力是亲子关系的原因之一。父母是否理解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,恰当的引导和支持、帮助是亲子关系的命脉。
-
师生关系
和老师之间有一定的默契,而且面临马上要升学,和老师的目标也比较一致。和老师的关系也趋于稳定,经过两年多的磨合。
-
同伴关系
竞争、嫉妒易导致焦虑、抑郁、烦躁。稳定的同伴关系,是青少年的力量和支持,却又易不稳定。随着性生理的成熟,异性之间产生爱慕是正常的,也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。
-
学习时间明显加长,学科的难度增高,尤其是物理和数学。
-
两极化现象:学科难度增加,加之缺乏良好的学习策略,学习习惯等原因,学生成绩出现大幅变化。
-
良好的学习习惯、学习策略,自控力、自律能力、耐受挫折的能力,在学习的成绩方面,尤其重要,在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。
-
来自家长的期待、同伴之间的竞争、学校的压力(学习成绩、品德、遵守规则),社会的期待等压力。
-
-
-
-
-
-
-
学习目标,学习计划、正确的期待(教养方式结合、父母期待)。
-
-
-
-
-
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心理素质的核心,即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,比如实验,分析,概括,推理等。
-
情感素质(核心是对数学的兴趣)是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驱力,包括动机,意志力,创新力等。
-
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,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,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,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,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,反之,假说是错误的。
-
具体运算演绎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,他们只能思考实际发生的事件,而不能思考假设发生的事件,如果儿童和青少年解决某个问题,他们会想象出很多种可能的解决办法,通过假设演绎能力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更有反复试验验证法,更有计划性和系统性。
-
-
-
学习方法:预习能力,课上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进度了解重点和难点,课后复习,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,利用好错题本善于总结规律找到解题规律,自学能力
-
学习困难的原因:学习兴趣、基础薄弱自信心缺乏、师生关系,学习目标缺乏、性格特征、学习环境、学习氛围、家庭关系、学习动力、学生身体因素(语言障碍、书写障碍、多动、抽动、注意力障碍、抑郁、焦虑、)学习习惯问题、畏难情绪
-
数学能力:计算能力、阅读理解能力、分析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、几何思想、空间想象能力、数形结合思想、空间形式和数量对等关系、等量和不等量关系、举一反三能力、知识延伸能力、综合应用能力
-
初中数学常用方法:配方法、因式分解法、换元法、判别式法、待定系数法、构造法、反证法、面积法、几何变换法、直接推演法、验证法、排除法、筛选法、图解法、分析法等。
☑ 语文
-
-
提升心智化水平:培养换位思考能力、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,培养同理心。
-
借鉴、学习、模仿伟人,形成自己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,发展健康个性,形成健全人格。
-
通过写作抒发情感,理解自己,学会反思、建立内省,确立人生目标。
-
-
☑ 英语
-
认知策略训练,提升记忆能力,增强记忆策略。
-
心智化成熟阶段掌握学习策略、学习方式。
-
跨文化的学习,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,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。
-
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,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:坚持、勤奋、进取心、耐挫折能力。
-
提高语言调控能力,即语言理解力和运用能力。
-
扩大阅读范围,学习新的思维角度,学会更多元化、多角度的看待问题。